一、什么是全域国土综合整治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是指在特定范围内整体开展土地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对闲置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治理,全面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解决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生态质量退化的问题。开展全域综合土地整治的重大意义。
“十四五”期间,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将紧盯美丽湖北、产业强省、强县工程等要求,把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实施整治的乡(镇)不少于100个,实施整治的村不少于1000个,县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县(市)不少于7个,到2025年,力争全省5年内总投资超过600亿元。
二、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优势
1. 能够承担土地整治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实现土地整治向规划管控和空间治理的转变;
2. 能够解决农村用地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的问题,提高十地利用效率与效益;
3. 能够积极回应基层对土地管理和发展用地及政策的需求,激活宝贵的土地资源;
4. 能够成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政策工具。
以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为抓手,提高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资金匮乏
资金落实是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整治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若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则不能充分满足整治全阶段的资金需求,此时急需社会融资力量的参与。但是由于整治项目投资大、周期长且收益保障不足,社会公众参与的热情不高等因素,进一步降低了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方合作”的合作模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介入,适当扶持部分收益低的项目,才能确保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2. 配套政策相对较少
目前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机制尚未成熟,很少有部门间相互协同的配套政策,尚未能做到“1+1>2”的双赢局面。为了避免责权交叉,做到职责分工,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政策,统筹规范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
3. 组织效率低下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涉及到多方参与合作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间相互协同配合、上下联动,横纵环环相扣,信息获取和传达的复杂性和难度性高,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壁垒。建立多方信息共享平台,优化流程,信息同步,大大提高整治工作的效率。
4. 人才与技术不足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项目的不同的阶段需要采用不同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国内高学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体系建设都滞后于实践,难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可开设行业需求的专业,营造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氛围。
参考来源:中国网湖北、华地行土地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