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建筑垃圾治理新规下,工程造价如何应变​?
发表于:2025-08-01 10:35:01 来源:

建筑垃圾治理新规下,工程造价如何应变?

688c27d02835c.png

在当今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建筑垃圾的治理问题日益凸显。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高达 20 多亿吨,如此庞大的数量,若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将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建筑垃圾治理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方向。而对于工程造价领域而言,这一《意见》的出台,无疑也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与挑战。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在建筑垃圾治理新规下,工程造价该如何应变。

新规要点速览

《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其核心目标是到 2027 年,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完善建筑垃圾管理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使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偷排乱倒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50% 以上,基本形成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

在具体管理要求方面,涵盖了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的各个环节。在源头管理上,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施工和全装修交付,将建筑垃圾减量、运输、利用和处置费用纳入工程造价,实施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建筑拆除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一体化,并对装修垃圾投放、收运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运输监管方面,各地需制定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船舶的相关技术监管要求,包括北斗卫星定位、密闭装置、安全配置、数据传输等,以强化运输行为监管,对严重违法运输单位依法吊销处置核准证。规范末端处置时,要求各地将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用地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确保按期完成规划内利用、处置设施建设任务,并结合实际支持设置临时利用、贮存设施。推进资源化利用过程中,要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鼓励推行收运、利用一体化运营,推进产品认证,健全产品应用标准规范,畅通应用渠道。同时,实施全过程监管,建立省级统筹、城市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健全多部门联合执法、联合惩戒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和处理方案备案制度,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行电子联单管理,严厉打击违法倾倒行为。

工程造价受何影响?

1. 成本构成的变化

在传统的工程造价构成中,建筑垃圾相关成本往往未得到足够重视,通常只是简单地包含一些基本的垃圾清运费用。然而,随着《意见》的实施,工程造价的成本构成将发生显著变化。从项目前期开始,就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垃圾减量措施所产生的费用,例如采用更优化的设计方案以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这可能涉及到设计师更多的时间投入和技术研发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设备以及场地,这些都会增加施工成本。建筑垃圾的运输费用也将因新规对运输车辆技术要求的提高而上升,车辆需配备北斗卫星定位、密闭装置等设备,运输单位还可能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合规运营。至于建筑垃圾的利用和处置环节,无论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资源化利用,还是送至指定的处置场所,都将产生相应的费用,而这些费用都将被纳入工程造价之中。

2. 造价管理流程的调整

以往的造价管理流程在建筑垃圾方面的管控相对薄弱,如今新规实施,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在项目决策阶段,造价师需要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建筑垃圾治理成本进行预估,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依据。例如,对于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要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地的建筑垃圾处理政策、周边资源化利用企业的分布及处理能力等因素,预估建筑垃圾治理成本对项目整体投资的影响。设计阶段,造价师要与设计师紧密合作,根据不同设计方案所产生的建筑垃圾量及治理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为设计师提供经济合理性建议,促使其优化设计,减少建筑垃圾产生。以某住宅小区项目为例,通过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减少了不必要的建筑构件,不仅降低了建筑材料的使用量,还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从而降低了后续的治理成本。

招投标阶段,招标文件和合同中要明确建筑垃圾治理的相关要求和费用承担方式。施工单位在投标报价时,必须准确计算建筑垃圾治理成本,避免因漏算或错算导致中标后成本失控。施工阶段,造价师要实时监控建筑垃圾治理费用的支出情况,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量进行核算,确保费用使用合理。若发现实际产生的建筑垃圾量超出预期,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竣工结算阶段,要依据合同约定和实际发生的建筑垃圾治理费用进行准确结算,避免出现费用纠纷。

3. 对造价估算准确性的挑战

新规的实施给造价估算的准确性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方面,建筑垃圾治理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费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确定性较大。例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价格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而变化,这使得在造价估算时难以准确把握。另一方面,目前建筑垃圾治理市场尚不完善,相关数据积累不足,缺乏成熟的估算指标和方法。在估算建筑垃圾运输费用时,由于不同地区的运输市场价格差异较大,且新规实施后运输成本变化趋势不明确,造价师难以准确估算。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建筑垃圾治理技术和设备可能会不断涌现,其成本效益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评估,这也增加了造价估算的难度。

造价从业者如何应对?

1. 深入学习新规,提升专业素养

作为工程造价从业者,首先要深入学习《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全面理解新规对建筑垃圾治理的各项要求以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课程、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参加由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筑垃圾治理新规解读培训,邀请专家详细讲解新规要点及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同时,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解读文件、行业研究报告等,及时掌握最新动态。此外,还可以自主学习建筑垃圾治理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不同类型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资源化利用途径等,提升自身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素养。

2. 优化造价管理流程

在项目实践中,要根据新规要求对造价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在项目前期,加强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沟通协作,参与项目方案的讨论,从造价角度提出建筑垃圾治理的合理建议。在编制投资估算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建筑垃圾治理成本,预留合理的费用空间。在设计阶段,协助设计单位进行方案比选,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及治理成本进行详细测算,为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对于某写字楼项目,在设计阶段通过对不同外墙材料的选用进行分析,发现采用装配式外墙板不仅可以缩短施工周期,还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后续治理成本。在招投标阶段,仔细审查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确保建筑垃圾治理的相关要求明确、合理,避免出现模糊不清或不利于造价控制的条款。施工阶段,建立健全建筑垃圾治理费用的监控机制,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产生量、运输量、处理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费用超支等问题。竣工结算阶段,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和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结算,确保结算结果准确无误。

3. 借助技术手段,提高估算精度

为了应对新规实施后造价估算准确性的挑战,造价从业者应积极借助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整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项目的建筑垃圾治理成本数据,建立自己的成本数据库,为造价估算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收集各大建筑行业网站、政府部门发布的建筑垃圾治理成本信息,经过筛选、整理后纳入数据库。运用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将建筑垃圾治理相关的费用项目纳入软件的成本计算模块,实现快速、准确的计算。同时,一些先进的软件还具备数据分析和预测功能,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建筑垃圾治理成本趋势进行预测,为造价估算提供参考。此外,还可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对建筑垃圾治理成本进行智能化估算。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建筑垃圾产生量与建筑规模、结构类型、施工工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建筑垃圾产生量及治理成本。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的出台,为建筑垃圾治理和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工程造价行业而言,这既是一次规范行业发展、提升管理水平的契机,也是对从业者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验。通过深入理解新规要点,积极应对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优化造价管理流程,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估算精度,并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工程造价从业者一定能够在建筑垃圾治理新规下,实现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迎接建筑垃圾治理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新时代,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和建筑未来。

 


上一个:焕新城市肌理 筑就美好未来

下一个:没有了